說到《淮南子》

大家肯定都不陌生

其為漢代道家學說代表著作

西漢淮南王劉安

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

作《內書》《外書》和《中篇》

內書論道,外書雜說

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

其中竟包含很多計量知識

一起來看看吧

一、“風雨之變,可以音律知也。”

用現代知識解釋,就是大氣濕度變化引起琴弦伸縮,從而使它所發的音調改變。

這里就已經孕育著懸弦式濕度計的原理

"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"

我國古代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天平濕度計

二、“夫濕之至也,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。”

并記載了一個根據木炭與羽毛的吸濕性不同而創制的驗濕器:“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。”根據三國時人的解釋,它是把羽毛與木炭分別掛在等臂杠桿兩端。

這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天平式驗濕器

三、“高懸大鏡,坐見四鄰。”

這是光學方面的內容,高誘注:“取大鏡高懸,置水盆于其下,則見四鄰矣。”這是開管式潛望鏡的雛形。又“削冰令圓,舉以向日,以艾承其影,則火生”。利用冰制成凸透鏡對日聚焦取火。這是冰透鏡的最早發明及其對日聚焦取火的最早記載。

《淮南子》則最早記述了陽燧(凹面鏡)焦距的初步概念

古時銅制陽燧鏡

四、“慈石懸入井,亡人自歸。”

這是電和磁方面的內容,表明當時已發現條形磁鐵的指極性。“慈石提棋”和“慈石拒棋”條,意示當時已知道磁體的極性及其吸引與排斥性質。

高誘在注中還指出了當時人造磁體的方法:以雞血與“磨針鐵”相和,涂置棋頭,則得具有磁性的棋子。

五、“銅甕雷鳴。”

高誘注云:“取佛湯著銅甕中,堅密塞,內之井中,則雷鳴聞數十里。”

這是當今稱為“過冷反沸”實驗的記錄。

六、“見瓶中之水,而知天下之寒暑。”

觀察自然現象知寒暖,古人找到了一些較為客觀地判別冷熱程度的辦法。這是因為,通過觀察瓶中水結冰或冰融化,確實可以大致知道氣溫的寒暖變化

七、“一度量,平權衡,正鈞石,角斗桶。”

可見當時也十分重視量具的檢測和校正。這段描述,強調了誤差無處不在、無法避免的觀點,指出了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始終是相對的、有條件的,突出了誤差的絕對性和測量結果的相對性

世界最早的游標卡尺——新莽卡尺



梁啟超說:“《淮南鴻烈》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,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,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。”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中的一些人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,并能夠動手進行某種實驗性質的活動。宋以后,《淮南萬畢術》原書失傳。清代有多種輯本問世。

從輯本看來,本精蕪雜陳,相當部分還難于索解,尚有不少文字似屬荒誕。但涉及物理、化學之內容是古代科學之瑰寶。



計量貫穿于人類的整個歷史

《淮南子》中不僅記載了

豐富的科技知識

還記載了相關的計量知識

你get到了嗎

文章來源網絡,由中測校準平臺總結發布,供業內讀者參考交流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